本报记者何红卫曹茸乐明凯石亚楠
长州苑里开花坞,阊阖门前种柳烟。作为烟草农业大省,湖北省自2005年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以来,蓬勃向上的现代烟草产业通过不断转型升级,正成为湖北烟区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面旗帜。
这十年,湖北省烟草商业系统投入40多亿元,建设烟区基础设施项目26万余个,烟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这十年,烟农累计现金收入144.9亿元,户均收入由不足1万元上升到3.38万元,烟叶生产已成为烟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这十年,烟草产业累计缴纳工商利税500亿元,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建设。
随着禁烟控烟力度加大、卷烟消费增量放缓、库存积压过剩,要计划、扩规模的传统发展路子一去不返,“控量、提质、增效”成为湖北烟草农业更上一层楼的必由之路。
连续7年参加全省现代烟草农业暨烟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对此深有体会:“湖北烟草行业已经到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要由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提高型,进一步打造山区特色优质烟叶,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
调减控量转型升级,既是发展拐点也是亮点
专卖计划经济是烟草行业的典型特征,201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了“调减计划、优化结构、提高品质”的发展方向,烟叶产业发展已进入拐点。
这既是市场需求的拐点,也是产能调整的拐点。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14个省市卷烟销量同比下降,烟叶的需求量不断减少,而上等烟需求比例却 同比增加近10个百分点,产品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与此同时,长期连作、过度使用化肥导致部分烟田土壤退化,贪多求大遇到严峻的资源瓶颈。
面对烟叶产销的新态势,改思路、调结构、转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重要法宝。湖北省也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坚决控制规模,力争实现稳步转型。湖北省副省长 梁惠玲在全省现代烟草农业暨烟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控制规模是在当前形势下保证烟叶生产理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烟区烟农利益的重要举 措。”
2014年,湖北省烟叶计划同比调减27.1%,完成这个任务,守住“红线”绝非易事。恩施州宣恩县椒园镇锣圈岩村党支部书记唐家胜说,烟草是村里的支柱产业,全村几乎家家户户种烟,为了完成计划任务,自己家就要先带头调减面积。
既要保证达成预期,又要不损害烟农的种烟积极性,湖北各地纷纷“亮剑”。2014年恩施州计划调减17.8万担,绝对量最大,州委州政府迅速重新分解 计划、调整政策,各级干部主动到烟农家里做工作,去两次、三次是常有的事情。宜昌市秭归县为烟区投保、给烟农贷款贴息,还按每担40元的标准,拿出530 余万元补贴烟农。襄阳枣阳市从22%的烟叶税中拿出8个百分点,直接补贴给烟农……
“拐不好就有危险,拐好了就是亮点。”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局长赵全意认为,“要在产量上做减法,在质量上做加法。湖北烟草一定要抓住今后2~3年的关键 节点,利用近10年来打下的良好基础,以严控规模、消化库存为核心,以打造烟叶免检产品为抓手,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闯出一片新天地。”
尊重市场提升品质,做优做强烟草全产业链
烟叶是大宗农副产品,国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免检是对烟叶品质的最高肯定。“力争三年实现全面免检!”赵全意说,追求免检,就是以质量倒逼生产标准 化、管理规范化和工业参与全程化,推动烟叶转型发展。为此,湖北制定了3年规划,2014年全省在13个县(市)开展了试点,试点规模67万担,占全省烤 烟总量的45%。
“烟草工、商企业和产区三位一体,形成命运共同体是湖北烟叶品质、烟草品牌成长的秘诀。”湖北中烟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明权说,一套方案、一个标准、 一套班子,三管齐下,湖北中烟与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合作,积极参与烟区管理建设,常年派驻管理人员驻点烟站,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烟叶全等级调拨,满足工业 企业对烟叶质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