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电子烟趋势,2019电子烟政策走向
“当时投完了就等风口来,现在风口来了,看谁都像渣男。”李欧成指出,目前资本涌入电子烟行业的情况需要警惕,“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案例,也能看出来,资本催肥的市场不是好市场”。他提到,各大烟草公司现在为了争夺英国市场,一个烟具在伦敦的补贴售价是1英镑(约10元人民币),“中国哪个资本公司敢站出来说,我们比烟草公司有钱?”
在多个新电子烟品牌出现后,他认为,目前的电子烟产品并没有体现出高度的产品能力和原创性,更多还是聚焦在如何占领市场。而且,一旦品牌开始进行分销、失去了对产品的核心掌控能力后,一旦出现产品问题,将会引起舆论反噬,“这属于为自己点燃了一片森林”。
消费新声:你在2016年就关注到了电子烟,当时的契机是什么?
李欧成:我的搭档郑兰在2016年去了一趟美国,回来就问我抽过电子烟了吗?那时我刚开始玩Vape,马上判断这会是一款消费革命的产品。传统的烟叶燃烧会带来很多疾病问题,但电子烟油基本是由VG(蔬菜甘油)和PG(丙二醇)组成的,比较健康。根据我以往投消费的经验,这种高毛利、强依赖性、高流行度的产品一向是市场宠儿。
当时的电子烟还是“大烟”,也就是open system,需要自己加注烟油、绕丝(加热烟油用)、清理雾化器,和给电芯充电。我一直希望能够有一款像iPhone一样的产品。这时候PAX Lab推出了JUUL(PAX lab后来分拆了JUUL,成立子公司JUUL Lab),我在买一个回来以后,就希望能够在国内投一家对标做close system的公司。
消费新声:当时的市场环境是怎么样的?你们作出了怎么样的选择?
李欧成:我们在2016年3月的时候去了深圳调研,当时见了8家工厂、4家烟油公司,还有代理商和媒体社区。深圳是全球Vape产品的集中地,但大量都是OEM(贴牌生产)和ODM(自有专利、技术,代工生产)模式的工厂。同时,我们还在加州开始进行消费者调研。
在中国市场,可以说是一片寂静,只有火器电子烟等少数几家公司做国内市场。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沙井,康尔的老板在一个老干部风格的客厅泡茶接待我们,手上把玩着全球最新款的大烟,坚定地和我们说:国内市场是没有前途的,而且大家不缺钱,不会接受我们的投资。 另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克莱鹏的CEO,他是唯一一个电商渠道出身的创业者,对未来不算乐观。他认为这一行死亡率太高了,如果往海外发展,外国政府也有行业保护,一旦大烟草商联合政府出台新规定,很容易让你出局。另外,在深圳的方案公司会大规模复制电子烟的图纸和设计,导致任何产品都无法在市场上流行很长时间,给公司的长久研发能力提出了挑战。
这次调研我们是有些失望的,一个是见的所有人都对close system有些质疑,另一个是我们也没有找到想要的人。
同时,菲默的IQOS系统也上线了,对于close system而言,它使用了烟草制品,口感更像真烟、符合成熟消费者使用惯性,像烟草进化的1.5代方案。这相当于电子烟科技树上出现了两条技术分叉,我们内部对于如何选择是有争论的。我的意见是,IQOS的技术不完全成熟,采用烟草制品很容易受到法规监管。而且,IQOS比较符合成熟消费者体验习惯,这不是我们希望击穿的人群。
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在加州的市场调研数据告诉我们,有55%的电子烟消费者是不抽含尼古丁的烟油的。也就是说,他们抽的第一支“烟”就是电子烟。这个数据和我们平时研究的精酿啤酒以及单一麦芽威士忌的消费趋势相同。我们认为,原因在于烟和酒在中国属于日常消费品,当年轻人步入成年世界的时候,他们希望选择与父辈迥异的产品来彰显自己的不同。所以我还是坚定地站在close system这边。